学习交流

阅读推荐

山门洞开

2025-03-31 11:10   作者:张涿分公司-百里峡收费站-周琳 来源:张涿分公司-百里峡收费站

每年春回大地之际,涞水野三坡总会迎来一场独特的仪式——开山节。这一传统活动远非简单的旅游宣传噱头,而是一场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对话。当鼓乐齐鸣、山门洞开的瞬间,我们目睹的不仅是一个景区对游客的欢迎仪式,更是人类对自然周期性驯服的象征性展演。在这场年复一年的仪式中,野三坡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和人文积淀,向我们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复杂面相:既非征服亦非屈服,而是一种充满张力的动态平衡。

野三坡的开山节首先体现的是人类对自然周期性驯服的集体记忆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"开山"从来不只是物理意义上的开辟道路,而是具有深厚的文化意涵。古代工匠在采石、伐木前要举行"开山"仪式,向山神表达敬意并祈求平安;佛教中"开山祖师"指的是创建寺院的先驱,象征着精神领地的开拓。野三坡的开山节延续了这一文化脉络,将自然空间的季节性开放转化为一种文化仪式。工作人员身着古装,模拟古人祭山场景,通过象征性的表演重新确认人类对这片山水的"使用权"。在开山节的锣鼓声中,我们看到的是人类对自然反复进行的象征性驯服,一种必须不断重申才能维持的暂时性权威。

深入分析这一仪式,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恐惧。野三坡作为北方罕见的融雄山碧水于一体的地质奇观,其喀斯特地貌记录了数百万年来自然力量的鬼斧神工。开山节上祭祀表演中的鞠躬、焚香、诵读祭文等动作,无不透露出人类面对这种亘古存在的谦卑。

随着开山节一年年举办,野三坡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,游客接待能力持续增强,这片原本野趣横生的山水被注入了越来越多的人为元素。漂流河道被人工规整,观景平台钢筋水泥结构取代了天然岩石,甚至连“野”的体验也成为精心设计的旅游产品。这种商品化过程改变了自然的本质——从自主存在的本体变为满足人类休闲需求的客体。开山节恰恰是这一转变的年度宣告仪式:自然将再次“开放”供人类消费。但吊诡的是,游客前来追寻的正是那种已被商品化过程部分消解的“野趣”。野三坡的管理者深谙此道,因此在开发与保护之间走钢丝,既要提供舒适安全的旅游体验,又要维持足够“野”的外观。开山节上的传统元素表演,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弥补自然商品化过程中流失的“本真性”。

野三坡开山节的深层意义,或许在于它提醒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。真正的智慧或许不在于我们如“开山”,而在于懂得何时“封山”——承认自然有自我修复的权利和人类行为的边界。野三坡冬季的封山期就是对这种智慧的朴素实践。

开山节作为年复一年的仪式,其最终目的或许应该是唤醒我们内心对自然的敬畏,认识到真正的“开山”不是物理上的进入和开发,而是心灵上的敞开与接纳。唯有如此,我们才能在与自然的交往中找到持久的平衡,让野三坡的山水真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见证,而非又一处被人类欲望过度驯化的风景。


媒体矩阵

微博

微信公众号

头条号

抖音号

快手号